浪潮:下一个旗手?

IT时代周刊

 

   浪潮大变市场体系、梳理管理层、悄然执行产权改革计划,这些都巧合的发生在联想鲸吞IBM的PC业务“鲤鱼跳龙门”前后,大刀阔斧改革之后的浪潮能否接替联想成为中国IT业的下一个旗手

孙丕恕在北京接受《互联网周刊》记者采访
  “公司总是处于不断的整合中,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一位浪潮的内部员工说。

  1月6日,孙丕恕在北京接受《互联网周刊》记者采访时也坦然承认:“这些年,公司的确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同许多性格过于沉稳的山东人不同,孙丕恕的骨子里多了一些激进和不安稳的因子。这种个性也使整个浪潮在孙丕恕执政的十多年间,不断经历变革。外界评述,孙丕恕一直在试图为浪潮找到最适合的发展道路。孙丕恕甚至为浪潮规划了一条清晰的发展思路:专注化发展、一体化经营、国际化合作,但几年的时间下来,这三个目标并未真正实现,改革在所难免。

  2004年年末,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终于再次在浪潮内部兴起,并在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12月30日,孙丕恕在济南召开了浪潮中层以上干部的全体会议,他宣布将浪潮集团各下属子公司销售业务权上收,由集团统一领导,在全国建立8个销售大区,并针对8个重点行业设立相关的市场推进部门。[全文]

下一个旗手?
  巧合的是,浪潮的整合恰恰发生在联想鲸吞IBM的PC业务之后不久,这让不少人有了一种假想:浪潮是否迫于联想迅速上升的压力,才不得已而为之。

  联想在2004年年末的国际化冲刺确实能称得上是国内企业最有分量的一次变革。通过收购IBM的PC业务,联想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PC厂商。“接下来,我们将向排名前两名的戴尔和惠普发动猛烈挑战。”杨元庆说。事实上,联想在更换了海外CEO和把总部迁移到美国纽约之后,已经从作为一面民族信息产业旗帜的本地公司,转变成了一家国际性的明星企业。那么,在联想之后,谁将继续担任民族信息产业的领军人物?是同方、方正、曙光,还是浪潮?

  现在,中国其他的IT企业正在加速分化,联想“鲤鱼跃龙门”般巧妙的进入国际市场引发了不少企业开始加速向其他行业靠拢;清华同方进军能源、网络游戏、数字电视;方正加快对钢铁等行业的渗透。但浪潮仍继续坚定地在传统信息产业领域发展,孙丕恕试图在用行动证明,浪潮最有希望成为中国民族信息产业的下一个旗手。[全文]

寻找新“浪潮”
 
事实上,浪潮可以说是中国最老牌的IT企业。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首批PC,还是90年代的小型机,都可以看到浪潮的影子。而浪潮的成长轨迹又实在不像是靠技术起家并立足的企业,因为浪潮太会做生意了。自1996年一直保持到现在的国产服务器销售冠军称号,对于一家地域色彩浓厚的企业来说,实属不易。

  但当脱胎于山东电子设备厂,并借《第三次浪潮》一书的灵感更名浪潮之后的二十年,浪潮的步伐越来越显得有些拖泥带水。浪潮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浪潮”这一品牌形象在人们眼中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直观概念?孙丕恕试图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专注化曾经是浪潮经常挂在嘴边,甚至有些引以为傲的词。从1999年浪潮集团的战略重心开始向服务器倾斜开始,浪潮的“专注化”口号被响亮提出。网络泡沫最泛滥的2000年,孙丕恕将服务器定位为浪潮的核心产业。随后,浪潮集团于2001年宣布投资20亿元发展服务器产业。这一年,浪潮集团甚至停掉了家用电脑业务,并将整个PC业务整合进服务器事业部。[全文]

浪潮

  浪潮集团是中国先进的计算平台、领先的行业应用方案供应商。浪潮集团拥有“浪潮信息”、“浪潮软件”、“浪潮国际”三家上市公司,业务涵盖以服务器、行业电脑为主计算机产品;通信、烟草、税务等大型行业、政府与公共事业信息化、ERP和集团财务等企业信息化的软件产品和应用方案;税控终端、金融设备等商业终端产品;手机、无线技术等移动产品,用户遍及中国金融、通信、政府、教育、制造业、烟草行业等重要领域。2003年,浪潮集团的销售收入达到83亿元人民币。

浪潮新闻

孙丕恕详解浪潮系“乙酉新政”

《互联网周刊》:谁来接手浪潮

浪潮孙丕恕完全走向前台

浪潮联合英特尔发布网吧电脑

孙丕恕欲走上软硬一体化之路

孙丕恕回应:我没搞中央集权

浪潮质押信息股权 用于贷款项目

扩展阅读



  
编辑:林森 2005.01.20

010-85180163-8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