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出版社的问题,是因为出版社过分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了这种问题的出现。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出版社如果紧跟技术发展,推出新的版本,原有的旧版本就卖不动了。并且大学计算机教材每种版本的读者有限,印数不多,所以出版社迫切希望通过重版保持效益。
其次,出版教材必须经过严格审查、编校,这也是造成教材编写周期过长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编写教材有一套极为严格的组织写作、层层审定、编校程序,一套教材必须通过审查,然后还要“三校三改一通读”,这无疑要花费大量时间。而在国外,通常是作者文责自负,编辑只提供给作者—个成形的版面,让作者自己往里注入文字。另外,对于教材封面、装帧等形式方面的设计,国外在编写教材的同时已着手进行,而国内往往等教材编写完成后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出版社更看重经济效益。一本教材,只叫好不叫座,出版社也难有摸这块山芋的勇气。和我国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相应的,是地区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新技术注入教材,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老师来说,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可以掌握并用于教学。而对一些不发达地区,这必然会产生教师无法教,学生无法学的问题。如果这样,编写出的教材发行量必然高不了。出版社要为出版一本这样的教材付出折本的代价,自然要无人间津了。
第四,计算机技术的继承性强。虽然教材中介绍的内容落后,但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后,通过自学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更高效的技术,所以重编新教材没有太多必要。
部分专家认为,中国的高校计算机教育要想守住市场的前沿阵地,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首先要解决的是机制问题。目前教材出版几乎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高速变化的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了,必须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有利于计算机教材出版的新模式。
<全文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