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将要开始。历史使1984年成为中关村的一个拐点,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个拐点,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拐点。

●1984年的李天福不大能够想到自己在联想历史中的地位,同样,他也不大能够想到柳传志在中关村的地位。20年后,柳传志成为中国IT“教父”,联想成为中关村的标杆和高科技产业的象征,而他则在联想集团谋了一个“看仓库”的职位,默默地在那里观测着中关村发生的巨变。

●“大人物”们依旧在中关村表演,卑微的盗版光碟贩卖者依旧在中关村游荡。他们拥有的是同一个舞台。每年都有新企业诞生,每年都有老企业倒闭,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它们追逐着各自的命运。
                              [全文

1984:传奇的开始
起点
  十几年前的中关村曾经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更多的传奇人物令人敬慕,张旋龙、王选、万润南、段永基、求伯君、王永民、史玉柱、吴晓军……人们满心喜悦地在这里看到了硅谷的雏形,“中国硅谷”之称不胫而走,怀着各种想法和心情到这里聚集的人,将中关村从一个简陋的小村变成了喧闹的电子贸易集中地。
 
  从并不严格的意义上说,1982年京海挂牌是中国IT产业探索的开始,在随后的“两通两海”时代,中关村能做的事情就是从国外了解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产品,并通过贸易的手段将这些东西带到国内来,一边培育市场,一边完成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原始积累。
 
  当然在此过程中也牵扯到技术环节,也有技术因素,这就是为什么中关村第一批创业者无论大小,基本都具备一定技术背景的根本原因。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IT产业所谓的技术因素只是存在于应用环节上,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翻译”的工作。
 
  在这一时期,“技工贸”的定位也随即确立,除了张旋龙这样的“异类”纯商人,集中在中关村大大小小的公司里,头头脑脑几乎都是“老师”。
 
  但正如前面叙述到的,中关村当时所做的主要事情就是通过贸易的手段将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带入国内,实际上,“技工贸”定位下的现实仍是“贸”字当先。只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汉卡、长城0520等产品的成功让人对事实产生了“错觉”。
   代理与“倒卖批文”   “技工贸”的定位   没有走出的一步

1994:喧嚣中的反击
资本力量
  
早期的探索告一段落,中关村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联想、方正等曾经的“小公司”逐渐羽翼丰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名噪一时的“两通两海”与被喻为“国家队”的长城已经逐渐陨落。进口开放后,在外资品牌的代理销售冲击下,中关村倒下了一批公司。国家相关部门所希望的“技工贸”定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始逐渐转向,“贸工技”定位堂而皇之、潜移默化地彻底替代了“技工贸”。可以说,这一转变在外资品牌逐渐进入后就已经注定了要发生。
  第二波冲击
  
  东风压倒西风
  
  风险投资

2004:PC市场对抗中的新局
新局面  
   2004年12月8日,在联想刚刚庆祝完公司成立20周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联想向外界公布了让业界出乎意外又早有准备的消息,以17.5亿美元的成本代价整体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联想对IBMPC业务的收购无疑是改变中关村历史的一件事情,在越来越国际化的一体化市场上,中外厂商的关系经过多年的磨合后,已经彻底“打乱”了彼此的关系。即使是
没有联想的这一事件显露的本土企业国际化趋势,仅仅是国际企业本土化日渐成型,本土企业再一次迫切需要转型这一点,已足以被视为中关村和中国IT界的又一个拐点。
  
   “以牙还牙”
   
    不分彼此

中关村是一个经济现象
访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任冉齐

·中关村有今天,纯粹是市场配置的结果,不是行政命令的结果,中关村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现像

·我认为中关村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政府“管”出来的

·从中关村的价值来判断,中关村这种机制、精神和文化比其他国家任何一处科技园更像硅谷
 
中关村的最大价值

中关村的制约因素

从中关村到世界,联想走了20年。从柳传志到杨元庆,国际梦想从未改变
国际化联想是一种回归
对话动机
  
尽管发生在年末,中国第一PC企业联想收购个人电脑鼻祖IBMPC业务以绝对优势成为2004年IT产业最有分量的新闻事件。然而这一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并没有鼓动联想投资者们的信心,联想股价不升反降,所有的质疑都围绕着一个问题:近年来频频检讨发展策略错误的联想是否具有国际消化能力。

  在这个时候,联想创始人之一、原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一改过去的低调,尽管卸任,却频频出现在媒体面前解释联想此举,可谓用心良苦。

  中国走出国门的公司不多,敢将总部设到国外的公司更是鲜见,联想是第一家从中关村诞生的真正意义的跨国企业。讨论联想,不想再反复检讨这个中国IT标杆企业的困顿。对话柳传志,听到憧憬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反思。
  
   深思熟虑的三年后    发展需要下的扩张的风险    今年四十的新董事长

生活在中关村的男男女女


上期

中期

下期


· 1980年
 
10月23日,陈春先在中关村创办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最早以一种准企业的方式尝试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 1982年
 
8月23日,海淀区政府批复区科委、财贸办公室关于建立“科普一条街”的请示。
· 1983年
 
中关村第一个民办科技开发经济实体———北京华夏新技术研究所成立。
  5月,海淀区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创办科海新技术公司。
  7月,中科院计算机所科技人员与海淀区联社联合成立京海计算机房技术开发公司。11家科技企业相继涌现。
· 1984年
  5月至11月,四通、信通等企业相继成立,在北京市海淀区的大力支持下,以“两通”、“两海”为代表的科技开发公司迅速增长至40余家,营业额1800多万元,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骨干基本形成。
· 1985年
  国家经济过热,经商热有些失控,非科技企业也开始介入科技产品的贸易获取高额利润,中关村热闹起来。“倒爷一条街”、“骗子一条街”的称谓由此流传于世。
· 1986年
 
7月21日,科技日报头版报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雏形。
  海淀区政府将四通公司、信通公司、京海公司、科海公司等10家骨干企业纳入区经济委员会直接领导,并把“两通两海”列为区属处级集体企业的同等待遇。
· 1987年
 
国务院发布双放政策,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放宽科技人员。科技人员开始流动,中科院成为最主要的源头。
  12月15日,国家科委、科协、中科院、北京市科委、海淀区政府等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决定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展开调查。
· 1988年
 
8月5日,“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宣布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
· 1989年
  进入90年代,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也冲击着中关村,洋品牌蜂拥而入。
· 1991年
  10月21日,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正式奠基。
· 1992年
 
邓小平南巡讲话,将改革大潮推向新一轮高峰。
· 1993年
 
新的公司热在中关村也达到高峰,至年底注册公司总数已达3769家。
· 1994年
 
2月联想在香港上市,发行股票18225万股,筹资2.2亿港元。
· 1995年
 
12月,方正在香港上市,筹资3.2亿港元。
  中关村的企业数量趋于稳定,保持在4500家左右,每年达10%左右的死亡率,也有10%的新生率。
· 1996年
  中关村率先提出“二次创业”的战略口号。
· 1997年
 
海外风险投资开始探索着注入中关村。
· 1999年
 
6月5日,国务院正式作出了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要求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中海电子城正式开业。
  7月,硅谷电脑城正式开业。
  9月,太平洋电子城正式开业。 12月18日,海龙大厦正式开业。
· 2000年
 
4月30日,《北京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的若干规定》出台。
  6月,占地面积51.44公顷中关村西区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7月,中关村驻硅谷联络处正式挂牌成立了。这是中国科技园区第一个驻外机构。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又一重点项目——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开始启动。
  9月,“八九十年代”中关村标志性的建筑——联想科技商城大楼拆迁。
· 2001年底
 
为了中关村西区建设的需要,商说电子城拆迁。
· 2003年
  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15周年。
 
7月,鼎好电子城正式开业。
· 2004年
  12月,联想巨资收购IBMPC业务。


  
编辑:韩珊珊 2004.12.15
sshan@corp.netea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