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直到目前,还有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依然在使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落后教材!例如,现在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依然在教授的FoxPro课程,是早已经被绝大多数IT企业淘汰的一种落后的编程技术。一位IT行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高校正在使用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整体上已经落后于当前流行的IT技术潮流3~5年。

 
 
 
  
在线调查
你所学的计算机教材对你从业有帮助吗?

没有帮助,教材严重落后于IT技术的发展
有一点用,仅仅相当于入门教育
不好说
  【投票结果

本投票起止时间:
11月01日-11月08日
发表评论

延伸阅读:
一个班5成学生不买教科书
大学教材沦为"鸡肋"

  开学至今,已经有不少大学生给本报(新闻晚报)教育热线打来电话,说学校发的教科书“食之无用,弃之可惜”,每学期三四百元的教材费花得很“冤枉”。

   于是乎,身边许多大学生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不付昂贵的教材费,而选择“组团”去书店或出版社买教材,有的班因为学校没有硬性要求付教材费,一半不生干脆不买不看教科书。高校教材缘何成“鸡肋”?

  本报记者在沪上高校展开调查———无谓书费买“无用”书记者采访了本市八所高校的文理科大学生,发现各校情况不尽一致。

   有五所学校要求学生每学期或每年交纳一笔教材费,数额因专业不同而变化,一般每学期少则200多元,多则近400元。<全文详细>

“爷爷教材”已过时 教育部要求地方及时更新

  瞿司长指出,据国内高校的一项抽查结果显示,只有30%的学校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的是近3年内的教材,有一半左右的学校用的教材至少是5年以前的。

   在计算机技术更新极快的今天,还拿5年前的教材教学生,能教出质量非常高的学生吗?<全文详细>

其他行业:
房地产教材落后于行业几个百分点?

  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中国房地产相关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落后。<全文详细>

  

策划制作:程程
010-85180163-8313

 在一项对8省市74所高校14500名学生的调查中,大学生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

   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系到学生求知、成才和成功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在回答“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时,六成多的学生把“教学改革滞后,不能满足渴求知识的成才愿望和社会需求”列为大学生活中最苦恼的9项事项之首。

   有九成以上的学生赞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赞同“深化教学改革”,并表示对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抱有较高的期望。

   大学生认为当前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是:“教学方法单一”(57%),“课程内容陈旧”(52%),“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全面”(50%),“考试方式不科学”(50%),“学生没有选课、换专业的自由”(47%)和“教材落后”(3%)。
<全文详细>
 

   高校IT教材落后3-5年 成就业绊脚石

   “如果老师们正在教的、学生们正在学习的教材内容都是已经过时、陈旧的知识,学生毕业时找工作不难才怪!”近日,广东一些IT行业人士指出:传统高校计算机教育在课程、教材内容上已经严重落后于正在流行的技术潮流,正是造成眼下许多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难找工作的原因之一。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实操能力差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已经严重落后于整个IT行业的实际需求所造成的。”广州科韵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臧根林认为,近两年来,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出现了找工作越来越难的现象,同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教材内容已经严重落后于正在流行的IT技术潮流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关。<全文详细>


  人才市场怪圈:企业求贤若渴 学生不符用人要求

  目前,在人才市场有个怪圈:一方面IT人才匮乏,企业求贤若渴;而同时很多大学生,以及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人不符合企业用人要求,找不到工作。那么,IT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的差距在哪里呢?<全文详细>


   教材是对历史或现实经验的总结,内容滞后于实践,应当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这种滞后如果到了影响人才培养的程度,就不得不郑重对待了。高校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软件教育,其教材,似乎就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状态。那么,高校计算机教材为什么滞后于新技术呢?
 采访中,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出版社的问题,是因为出版社过分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了这种问题的出现。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出版社如果紧跟技术发展,推出新的版本,原有的旧版本就卖不动了。并且大学计算机教材每种版本的读者有限,印数不多,所以出版社迫切希望通过重版保持效益。

    其次,出版教材必须经过严格审查、编校,这也是造成教材编写周期过长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编写教材有一套极为严格的组织写作、层层审定、编校程序,一套教材必须通过审查,然后还要“三校三改一通读”,这无疑要花费大量时间。而在国外,通常是作者文责自负,编辑只提供给作者—个成形的版面,让作者自己往里注入文字。另外,对于教材封面、装帧等形式方面的设计,国外在编写教材的同时已着手进行,而国内往往等教材编写完成后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出版社更看重经济效益。一本教材,只叫好不叫座,出版社也难有摸这块山芋的勇气。和我国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相应的,是地区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新技术注入教材,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老师来说,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可以掌握并用于教学。而对一些不发达地区,这必然会产生教师无法教,学生无法学的问题。如果这样,编写出的教材发行量必然高不了。出版社要为出版一本这样的教材付出折本的代价,自然要无人间津了。

    第四,计算机技术的继承性强。虽然教材中介绍的内容落后,但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后,通过自学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更高效的技术,所以重编新教材没有太多必要。

    部分专家认为,中国的高校计算机教育要想守住市场的前沿阵地,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首先要解决的是机制问题。目前教材出版几乎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高速变化的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了,必须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有利于计算机教材出版的新模式。 <全文详细>


  谈到如何解决教材滞后的问题,业内人士众说纷纭;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教授,归纳他们的观点和建议,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应对计算机教学加大投入。国家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较少,关注不够。这使得出版社得不到有力的经济支持,必然在教材更新方面存在顾虑。如果出版社得到国家有力的支持,他们自然也会投入更多精力到教材更新的工作中去。

    第二,计算机教材编写应适当放开。一些大学计算机老师提出,对于计算机这样的学科来说,技术性很强,教材不应审查得过于严密。因为这并不涉及意识形态的考虑,索性放开,更有利于学科发展。而且,由于审查过严过死,因此耽误的大量时间导致教材出版日期的拖延,这种现象很多时候是得不偿失的。

    第三,出版社应和作者加强沟通。国内的出版社由于体制不成熟衍生了一系列的幼稚病,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使得出版社往往目光短浅,只简单地把教材出版作为买卖关系,忽视了教材出版是一个长线活动。因而,出版社往往只喜欢“打游击”,不注重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没有自己固定的作者群,对作者的关注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应该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作者想出版一套书,往往不能与出版社直接对话,却要通过“中间人”来进行与出版社的沟通,这所谓的“中间人”,不过是那些能从出版社买到书号的人。采访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业中的怪现象无法理解。大家呼吁出版社应该建立一种使作者直接能与出版社对话的机制,这样,作者可以和出版社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就可以解决许多耗费时间的问题。

    第四,要在如何吸引作者方面多做文章。缩短教材更新时间,作者无疑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但国内作者很少有人愿意投入教材编写的行列。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内的激励机制不够,编写教材并不算科研成果;在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下,你编写的教材再多,对晋级提升并无太多帮助。目前国内有能力从事教材编写的,一部分是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他们通常“一穷二白”,急需职称、资历这些务实的东西,如果教材编写对他们本身需要的满足感缺乏足够吸引,他们往往会望而却步;另一部分是一些计算机行业的权威人士,他们已享有这一领域内的名誉和地位,固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出于负责感会从事教材编写,但更多的游离于这一活动之外。在目前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鲜有学者安下心来作学问,编教材。在利益驱动下,他们更愿意到企业去进行培训,赚取远远高于编写教材所能带来的高额回报。<全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