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制造出长城自己的硬盘,也许在王之看来,有更高的意义在里面,那就是为了制造出中国自己的硬盘,长城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种无谓的产品技术情结在商业上是愚蠢的,甚至可以说愚蠢到无可救药。 |
|
|
长城对技术的偏执从董事长王之的硬盘情结可以看出来:1978年,为能实现中国人自己生产硬盘的梦想,王之召集人马在湖南怀化投资3亿元人民币准备生产体积如汽油桶似的固定头硬盘。由于当时从法国引进的技术已被市场淘汰,项目验收之时,就是该项目宣布死亡的一刻。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出国内第一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容量硬盘开始,存储业就成了长城的荣耀。最终,IBM的技术转让和合作让王之圆了硬盘梦,这时候IBM自己却开始放弃硬盘业务,而且IBM转让给长城的技术并不是技术含量最高,长城最终生产出来的硬盘在市场上并没有得到认可。长城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
|
长城所持长城国际信息产品(深圳)有限公司(IIPC)的10%股权作价900万美元转让给IBM,长城持股降为20%。要知道,长城的利润全部来源于这家持股的公司,2001年的报表显示,长城电脑主营业务出现2.11亿元的亏损,而长城国际实现净利润8.35亿元,长城电脑从中获得2.5亿元的投资收益,正是这家合资公司的收盗,长城电脑才没有出现亏损。 事实上,对技术上的偏执正是长城最终停留在巨人门槛前的最大障碍,长城没有看到形势的变化并做出及时的调整,一味固执坚持自己建立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工业制造体系。与领先的国外厂商相比,长城的技术明显远远落后,在开放度越来越高的市场,长城仍然坚守自己的技术路线,很显然,是用自己的弱处和别人的长处来竞争,最后造成的恶果是:长城没有任何核心竞争力优势。[全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