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 | 历史图集 | 历史图集 | 入选理由 | |||
![]() |
![]() |
![]() |
现代科技发展史上,我国关于计算机领域的很多技术都落后于国际一流企业,而因为有了“当代毕昇”称号的著名科学家王选所主持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我国在现代印刷出版领域一直保持领先。 |
现代科技发展史上,我国关于计算机领域的很多技术都落后于国际一流企业,而因为有了“当代毕昇”称号的著名科学家王选所主持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我国在现代印刷出版领域一直保持领先。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西方国家就开始采用电子照排技术,而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仍然是“以火熔铅,以铅铸字,以铅字排版,以版印刷”,出版能力低,而如果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汉字进行信息处理和输出,就会引起国内出版印刷行业的革命。但在当时,汉字进入和输出计算机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1974年8月,为了解决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当时的四机部、一机部等五家单位联合向国务院和国家计委提出报告,要求将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很快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定名为“748”工程,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在获悉这项工程后,当时被打入“另册”在家养病的北大教师王选自发着手开始了对汉字精密照排技术的研究。 因为是完全自发进行研究,并没有经费来源,而北大图书馆的资料又不够全,王选就每天从北大坐车去和平街的中国科技情报所查外文资料。北大到情报所车费是二角五分,但少坐一站就可以省五分钱,他就提前一站下车,步行走到情报所。 王选在这样的环境下了解了当时国际上的照排技术的发展情况,并最后决定跨越当时国际上正在流行的第二、三代照排系统,直接研制第四代,即激光照排系统,将字模以点阵的形式存贮在计算机中,输出时用激光束在底片上直接扫描打点成字。[详细] |
我们都是王选的学生——专访北大方正电子副总裁杨斌 |
|||||
|
汉字激光照排介绍 | 王选介绍 | 王选所获荣誉奖励 | 王选语录 | |||
1975年5月北京大学开始研制照排系统,由王选教授等主持这项工作。1979年7月27日,在北大汉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计算机房里,科研人员用自己研制的照排系统,在极短的时间内,一次成版地输出一张由各种大小字体组成、版面布局复杂的八开报纸样纸,报头是“汉字信息处理”六个大字。这是首次用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报纸版面。这项成果,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对实现中国新闻出版印刷领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它引起当代世界印刷界的惊叹,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 王选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给人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 |
查看全部 |